西周时期(公元前1046年—公元前771年)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,其经济制度以农业为基础,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。以下是西周经济制度的一些主要特点:
1. 土地制度:
井田制:这是西周最典型的土地制度,将土地划分为九份,其中八份由农民耕种,称为“私田”,一份为公田,由奴隶或农民集体耕种,其收入归国家所有。
封建制度:周王朝通过分封制度,将土地分封给诸侯,诸侯再将土地分封给属下,形成层层分封的土地占有关系。
2. 农业:
农业是西周经济的基础,主要作物有稻、麦、粟等。
农业生产工具以木、石、骨为主,铁器尚未普及。
3. 手工业:
手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,包括制陶、冶金、纺织、木器、玉器等行业。
手工业者多为官府控制,产品主要供官府和贵族使用。
4. 商业:
商业在西周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,市场逐渐形成。
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管制,商业税较重。
5. 货币:
西周时期开始使用货币,主要有贝壳、青铜贝等。
6. 税收:
税收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,实行“田租”、“贡赋”等制度。
7. 社会阶层:
西周社会分为贵族、士、农、工、商等阶层,其中贵族占据统治地位。
西周的经济制度以农业为基础,手工业和商业有所发展,但整体上仍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。